奋进“十四五”泉州台商区将在五方面实现新跨越
来源:泉州台商投资区 时间:2021-02-20 15:56 浏览量:
   “十四五”时期,泉州台商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:继续坚持按照GDP平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、财政两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市水平1—2个百分点安排各项经济发展目标;拟实施重大项目165个,总投资2488亿元,“十四五”期间计划投资1593.1亿元;“五纵五横”主要路网全部贯通,加快建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化滨水生态新城。

  一、高起点定位,打造两岸融合主阵地

  立足属“台”定位,未来台商区将聚力全面融合、先行示范,持续做好“通”“惠”“情”三篇文章。建好优才大厦、泉台人才公园、“台胞驿站”联谊点等阵地,探索规划建设台湾人才社区,配套“台味”小吃街、文创街、商业街等特色设施,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。继续坚持“大招商、招大商、对台招商”,力争到2025年,在引进台湾重大产业项目、服务业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,规上台资企业占比10%以上,颐和医院重大台资项目正式投入运营。

  二、高标准转型,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

 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产业链升级行动,建设“双循环”纽带节点,加速新旧动能转换,推进纺织鞋服、造纸和纸制品、工艺制品、食品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,到2025年实现产值超640亿元,年均增长5.0%。

  持续优化杏东、张坂、科技产业等三大产业片区建设,加快培育时空产业、人机交互、智能电网电器产业等三大新基建新经济基地,壮大绿色智能交通装备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文化旅游服务、健康医疗养生、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,力争到2025年,创建国家级、省级智能制造项目2—3个,建设市级数字化车间等智能制造示范项目5个以上,五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440亿元,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%,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2件。

  三、高品质开发,打造泉州城市副中心

  深度融入环泉州湾中心城市建设,在“跨江发展、跨域融合”战略中主动谋划新作为,坚持对标国际和国内一流,优化提升以“两带一心环八区”为主架构的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,西进加快海江片区品质提升,打造洛阳江东部展示面,南移加快秀涂片区战略预留,勾勒环泉州湾入海口展示面,全面加快湖东片区、科学城片区、高铁片区、蓝色经济培育片区开发建设步伐。

  主动对接福建省“海丝”核心区和泉州市“海丝”先行区建设,以“侨”为桥,不断扩大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朋友圈。对接厦漳泉都市圈、环泉州湾都市区及其他组团,加快布局“高铁+高速+城际铁路+地铁”等长距离、大运量城市轨道网络。

  按照打造“协作区2小时、都市区1小时”时间空间距离的要求,高规格完善并提速全区“五纵五横”骨架路网,加快推动兴泉铁路、福厦客专、厦漳泉城际轨道R1线等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。以高铁泉州东站为中心,干线支线配合,支线协同,联通各区域,辐射各村镇。

  四、高品位谋划,打造宜居幸福新城

  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。未来,台商区将积极承接泉州古城优势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溢出,打造宜居幸福新城。

  普惠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……件件民生事项有所求则有所为。持续推进参保扩面、养老普惠工作,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%以内。继续高位嫁接名校,支持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,争取引进1所大学;新建学校34所,筹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、公办中职学校1所,新增学位4.3万个。

  同时,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,探索建立“紧密型县域医共体”,力争区医院达到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等级评审水平。到2025年底,医疗卫生资源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市平均水平,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达到5.3张。打造10家以上“智慧养老院”。

  全区20万元以上收入村达到100%。实现辖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III类标准,功能区水质保持达标率100%。建成区级文旅场馆。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,实现全区78个行政村自来水管网全覆盖。空气优良率达到97%以上,区域生态竞争力居全市前列。

  五、高水平设计,打造体制机制创新样板

 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发展,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,完善“小政府、大社会、大部制、强服务”的管理体制。

  探索推进镇改办、村改居。加快人口概况、公共安全、医疗资源、教育概况、工业经济运行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、河湖治理、重大项目、污染防治、精准脱贫、生态空间、国土绿化、就业社保、“一带一路”等智慧平台建设、应用,实现政府治理“一屏全览、一键触达”。

  深化国资国企、财政体制、要素市场化配置、公共服务体制、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。高标准开展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改革试点,打造“家门口服务”办事模式。进一步推进全区基层社会治理五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模式,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同格运行、协同治理机制。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